原標題:社科院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安全報告 建議一線城市發展多中心 5月30日,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公佈的《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》。 報告建議,放開對大城市的限制、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、構建多中心。簡單而言,就是一線城市隻限制中心城區人口,對於周邊的小城鎮應該大力發展,從而建成更多的新城。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,北京建設副中心已經開瞭先河,這樣就能釋放和共享規模經濟的紅利。 目前一線城市因為房價高,且采取限制人口增長的措施,使得人們抱怨比較大。報告認為,這說明單純限制大城市發展,大力發展中小城市的城鎮化政策需完善。過去多年來,因為沒有產業,小城市並未發衛生展起來。 單中心與城市病正相關 根據上述報告,2015年一線城市“城市病”指數均尤果網美女位居全國前列。 報告課題組成員張洋子博士指出,“城市病”指數排名靠前的城市,大多是單中心、中心城區人口集聚程度較為嚴重的城市。人口向單中心過度集聚是導致“城市病”的重要原因,在中心城區人口集聚程度較嚴重的城市,“城市病”指數也相對較高,呈較顯安全著的正相關趨勢。 所謂的“城市病”,主要是指城市人口過度聚集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。這包括交通擁堵、環境惡化、住房壓力增大、醫療設施嚴重短缺等。 倪鵬飛認為,按照每300萬到500萬人建一座城市的標準,北京應該有6個城市中心。 其實,北京很早就提出發展多個新城和多中心的思路。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(2004年-2020年)》就提出,要建立多中心,這包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、順義現代食品制造業基地、亦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等。還提出要建立多個中心城,包括通州、順義、亦莊、大興、房山、昌平、懷柔、密雲、平谷、延慶、門頭溝11個新城。 過去通州人口增長很快,但沒有相適應的產業規模,淪為有城無業的睡城。而亦莊有的是產業,聚集的人口卻不多,走向有業無城的另一個極端。這導致很多人在主城區上班,卻住在通州,或者住在主城區,工作在亦莊,衛生給安全居民上班出行帶來瞭巨大的交通壓力。 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、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認為,過去一些大城市“城市病”突出,還與主體功能區規劃沒有有效落實有關。主體功能區規定瞭哪些地區限制發展還是鼓勵發展,但是因為沒有配套的措施,結果很難執行。
|